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微信扫一扫,快捷登录!

查看: 127|回复: 0

[婚俗] 中國廣東地區的婚俗彙總篇

[复制链接]

36

主题

0

回帖

158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158
发表于 2025-2-13 13:05:3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a18450b6-956e-4499-b37c-d0e593790d13.jpeg

1 媒人介紹
舊時男女青年的終身大事,由著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的擺弄。青年人的婚姻,不少是通過介紹人搭橋引線,男女雙方才能相互認識和初步了解。過去,農村有“睇屋”的習俗,經媒人介紹後,女方的母親嬸嫂們親自到男方家裏察看,看男方有幾間屋,屋裏有幾缸谷等。現在也有“相睇”一說,男女雙方經媒人牽線後,約定在某茶樓見面,相互認識並進一步了解。

2 下定也叫訂婚
男女雙方自由戀愛,或經媒人介紹認識,交往一段時間後,有意成親,男方家長就向女方送去一些訂婚證物。過去送去的是布匹、衣服,現在大多是戒指、金鏈、耳環一類貴重的禮物。

3 過禮和回盤
過禮是男家向女家送去聘金和禮物。聘金有多有少。由媒人送往(自由戀愛的要請一個人做媒人)。聘金不能爲整數,如雙方商定的聘金是一萬元,即要抽出一元,變爲九千九百九十九元,裝在一大一小兩個封包送去。也不能出現有角分票,因爲化州方言“角”與“嫁”、“分”與“婚”諧音,如八角八分念成“八嫁八婚”,這是不吉利的。禮物則有糕糖和禮餅。舊時禮物中還有槟榔,現因槟榔難買到,一般不用了。女方受禮後,需要“回聘”,又叫“回盤”。回盤的禮物有糕糖禮餅,一般是把男家送來的餅再增添若幹後回送給男家。男家則把禮餅分贈給親友鄰居。

4 請期俗稱過禮尾,又叫“送日子”
通知女方婚期,也送去些禮金、禮物。因禮物中有用于女方結婚“開臉”用的蛋粉,故又叫“送粉”。按俗例,男家無論多富有,禮尾也不能多于禮頭(過禮送去的聘金稱爲禮頭)。隨同聘金一同送去的還有擇定結婚良辰吉日的日子書。

5 迎親
結婚的前一天,男家一早就向女家送去“轎酒肉”:豬肉幾十斤,雞十幾只(一定要雙數),酒兩埕,有的送去一邊豬,叫“邊豬壇酒”。女方在這天擺酒。農村人嫁女是不發請柬的,一般只是口頭告知。臨開宴時,新郎在媒人、擔郎(相當于婚禮的司儀)的陪伴下,坐著小車來迎親,宴後便回家作准備。過去是花轎到女家迎娶。

6 出門
這是婚禮重要的一環。新娘出門前,由兩位嬸嫂或村中“命好”的婦女扶出廳堂開臉及梳頭。梳頭的嬸嫂邊梳頭邊吟道:“一梳白發齊眉,二梳兒孫滿堂,三梳早生貴子……”化州人結婚大多崇尚早出門,有的新娘進了家門,天還沒亮。大概是取“早生貴子”的意頭吧。出門的最合適時辰是零時到上午的11時,因此,時辰到了,便把新娘換下的衣服、鞋襪放在門口的椅子上,喚作“鎮轎”,到了中午或下午合適的時候才出門。迎親的方式,隨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。解放前是用花轎接新娘,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是步行撐傘迎親,80年代使用摩托車,90年代後差不多用小轎車迎親了。近年,婚車的級別是越來越高檔,結婚的車隊是越來越龐大,並且都裝扮成花車。新娘出門時,由一位嬸嬸或嫂嫂牽著右手從大門跨出,直到婚車前,另一位嬸嬸或嫂嫂則打著紅傘遮蓋著。新娘腳不著地,地上鋪著席子或紅地毯。舊時,轎夫起轎時要擡著新娘三進三退,俗稱“退轎”。如今也有“退車”的,每退一次,新娘向車外撒一次錢,弟妹便趕緊彎腰拾起,意思是撿回去買田地,建洋樓。退車完畢,新娘的弟弟(沒有親弟堂弟或侄子也可代替)要“送車”,並且捧著簸箕取回挂在鋪上的長褲,婚車前要挂起一面鏡子和一塊豬肉。

7 鋪床
結婚當天淩晨,在新娘還沒進家門時,男家就要請村中一對命好的夫婦按時辰鋪床。四只床腳用四塊新紅磚墊著,床頭兩只橫放,床尾兩只豎放,形似“丁”字,意在發“丁”(現在新式慶沒有床腳就不再墊磚了)。鋪床的夫婦鄭重其事,邊鋪床邊講好話:“四只床腳四只磚,四朵牡丹四朵蓮。蓮上開花蓮結子,五子登科中狀元。”

8 接車
車到男家門口時,男家所有的人都要回避。請來的兩位“命好”的婦女,便趕快上前牽出新娘。新娘腳踏草席或紅地毯,頭頂紅傘,跨進家門。此時,鞭炮齊鳴。新娘進入新房後,有以下幾個環節要做:
(1)坐鬥新娘面對梳妝台,台上擺著谷鬥(量谷的鬥,內裝稻谷或豆)、扁柏、糕、糖和十雙筷子,端坐在盛著簸箕的椅子上,俗稱“坐鬥”。據傳說,周朝的周公與桃花女成親,周公不願意,但父母之命難違,便選擇“犯三煞”日結婚,想害死桃花女。但桃花女聰明,懂得用四種方法破解:一是臨嫁大哭破吊喪,二是轎門挂鏡挂肉破白虎占轎,三是出轎開傘破紅沙煞,四是入洞房坐鬥破白虎占床。後來人們結婚,雖然不是“犯三煞”日,但爲慎重起見,仍沿用這一習俗。
(2)換井水新娘用新家的井水洗臉,意思是換了一口井使用了。

9 拜堂
這是婚禮最重要的一環,是完婚的標志。不少地方新郎新娘的拜堂儀式是:“一拜天地,二拜祖先,三拜高堂,夫妻對拜”。農村有的地方新人拜堂卻與衆不同:廳堂並排著兩張八仙桌,桌上分別擺著拜天神、拜祖先的祭品。新郎、新娘在婚禮主持人的引導下,先拜神再拜祖先就大功告成。

10 擺酒
城裏有不少人在酒家擺酒,鄉村人擺酒的地點大多選擇在自家空曠地上。一家人擺酒,全村像過節似的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少人擺酒互相攀比,宴席規模越來越大,擺幾十桌不在話下,檔次越來越高,菜肴則時時翻新,有些人連封包也不收了。富有的人家,還請來著名粵劇團,名歌星助陣。

11 鬧新房
宴飲後,人們天始鬧新房。俗話說:“新婚三日不分大小”。新郎的好友,簇擁著新郎新娘,戲谑嘻笑,如讓新郎新娘共咬一塊糖果,或共咬一粒紅棗,或共爭一只蘋果等等。弄得新郎新娘很難堪,好友則笑得前俯後仰。這樣一直鬧至深夜。

12 洞房吃雞頭、雞腳
新郎新娘洞房吃雞頭、雞腳。舊俗農村新郎新娘拜祖宗的供品中,有一個碗裝著一只嘴叼菜花的昂天雞頭和一雙粗壯有力的雞腳。雞頭雞腳是煮熟的。拜完祖宗,這碗雞頭雞腳便端進新房。晚上新郎新娘洞房便吃雞頭雞腳。新娘吃雞頭,這是祖宗保佑生男孩的意思。新郎吃雞腳,這是祖宗保佑會外出“爬錢”的意思。也有夫妻同吃雞頭雞腳的。有些婚後多年未生男孩的青年婦女,乘晚上鬧新房之機,新娘給她吃一口雞頭,以祈求來日生個男孩。這種習俗,已基本不存。

13 婚禮中的三雞
“三雞”即爬路雞、紮屋雞和口水雞。爬路雞:婚禮當天或前一天,男方備好一對未成熟的雞,一公一母,名爲爬路雞,用籠裝著放于轎底或置于禮擔,由轎夫或郎叔送到女家。雞籠要新,籠蓋貼上紅紙剪花,籠繩也要紅的,表示吉利。爬路雞意爲爬開路中的障礙物,讓新娘日後順利來去,親家雙方來往如意。紮屋雞:婚禮日,女家收下男家爬路雞,回一對雞給男方,也是未成熟的雞,一公一母,而且要最強健的雞。這對雞的寓意是希望女兒(新娘)能在夫家紮下根,生男育女立業興家。口水雞:新婚夫婦生孩子(一般指男孩),頭一次帶孩子去外公外婆家探親,回來時外公外婆送一對小雞(一公一母)給女兒女婿帶回家中餵養。這種小雞便叫口水雞,意爲祝願外甥身體健康,快高快大,不再流口水鼻涕。上述“三雞”如果中途死了,視爲不祥,因而這些雞都是經過主人精心挑選的。

14 新婦茶
結婚次日早晨,新夫婦要向家公家婆,族中長輩及親戚中的長輩行禮敬茶。新夫婦雙雙跪在長輩面前,雙手捧上甜茶(由紅棗肉、冬瓜糖沖泡)。長輩則打賞紅包。如果接到親戚中的長輩打賞的紅包,三朝回門時則要送上豬肉、糕糖等禮物。

15 三朝回門
新郎新娘成親後第三天,稱爲三朝,按習俗,這天新娘要與新郎一道回娘家,稱“回門”。這天一早,新娘兄弟(小舅、大舅)或叔伯兄弟,派一人往男家送請帖,請新郎新娘回娘家。被派去請客的人叫“三朝舅”,一般不帶禮物,只帶請帖。午間,新郎新娘便隨之“歸甯省親”。郎叔隨行,並送上省親禮物,如糕餅、糖果、紅糖等,最主要是金豬,即燒豬。娘家將其他禮物的大部分及燒豬的頭、腳、尾收下,將豬身及其余小部分禮物回禮。意謂有頭有尾,善始善終。如果回門探親不送金豬便被視爲新娘“不貞”。新中國成立後,送金豬習俗有所改變,大多數“回門”的新郎新娘都是送生豬肉,有豬頭、豬腳、豬尾巴以及豬身肉,而且豬肉切成一挂挂,除給娘家父母外,還給娘家叔伯親屋。回門禮儀,一般是新郎帶著新婚媳婦向嶽父母行禮,向嶽家親屬問候等,也有拜祖宗的。娘家盛宴招待姑爺、女兒,並請親屋長輩陪客。散席後新郎新娘回去,娘家除了回送“省親”帶來的部分禮品外,還增送生菜一紮和有尾甘蔗兩條(或紅糖兩塊),意爲回家生財、日子節節甜。過去“回門”省親靠坐轎,後來靠步行,或騎自行車,現在大都是用摩托車或小汽車。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